施飞董事长在“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上作建昌古城案例分享
2024年11月8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新大会在浙江横店影视城隆重召开。华采堂企业董事长、总裁、总设计师施飞应邀出席并作精彩演讲:
图|施飞董事长作主旨演讲
演讲回顾
一、我们从复杂困境中,开启多元文化重塑之旅
作为一个南方人,初见建昌古城,心中满是惊讶。那是疫情元年,照片中的建昌古城破败不堪,在国内如此破旧之地着实少见。大凉山深处的西昌,虽为凉山州首府,有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却遗留着这样一个破败的角落。
历届政府不敢轻易动工,只因这里太过复杂。西昌地处地震高设防区,一旦地震达六度,建筑便面临坍塌风险。然而,此次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英明抉择,决定改造这个地方,这是我面临的困境开端。
二、我们在疫情、地震、限电之下,迎难而上的建设历程
时间紧迫得让人喘不过气。为赶上凉山州 70 周年州庆,第一阶段需从废墟变为可展示之地,需 12 个月时间;第二阶段又要赶在国庆前完成,同样是 12 个月。而此时,疫情、地震和高温限电接踵而至。疫情期间,只能封闭式工作。
我从集团亲自带队,组织200余名设计师驻场,开启沉浸式工作。勘测、上位规划研究、两个月调规、两个月评审、五个月报建,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老城区的规划更是复杂,历史文化建筑与遗留的规划难点,让项目为保证合法化、合情合理且严格合规,必须调整规划。施工阶段,疫情之下,我们在川内召集千余名最好的工匠突击完成。
图|建昌古城案例分享现场
三、建昌古城,成为设计创新、文化融合与文旅发展的典范
西昌以自然景观为主,却存在人文景区缺失、过境游多于目的地游的问题。我们在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中,最终选择文化旅游度假的表达方式,将其打造成人文度假目的地。
西昌地处边陲,受南诏国统治,建筑风格偏云南,又受川西地区影响,且是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彝族、藏族文化,还是丝绸之路军事要塞,宗教文化丰富。作为总设计师,深知中国古城难做,尤其是全新古城。要做出原汁原味又符合现代生活与度假方式的古城,难上加难。
我亲自勾绘草图,保持规划统一性,再安排给 100 多个主创设计师,一人一院,各展其能。我们采用反常态做法,让设计师们相互修改设计,倒推古城发展的伦理演变过程。因为整个古城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爷爷传给儿子、孙子,朝代一直都在改变,整个古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演变的过程。
同时,文化研究团队与投资运营团队配合,明确文化形态和业态。最终,建昌古城实现了一坊一样、一馆一型、一堂一格、一厅一调,找不到一个门窗重复,完全按照历史建筑伦理落实。
图|建昌古城夜景
24 个月内,我们报规报建建筑设计完成,做到了一院一品、一楼一韵、一街一风、一巷一景。如今,我们打造的南红一条街,成为游客到大凉山的首选之地;建昌古城成为旅拍热门地,在小红书上的追捧量是大理、丽江的十倍之多;携程统计游客已达 1000 万人次;人们来到建昌古城,皆感其原生态样貌,仿佛一切本就存在,纷纷赞叹:建昌古城真的太美了!
本次大会大咖云集,多位专家学者(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锋)对华采堂企业和建昌古城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段 强
华采堂企业承担了建昌古城的复原建设建造,用28个月的时间投入200余名设计师重做了一个活化的古城。古城一院一格、一地一调,在模式化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历史文化、军营文化、当代文化、时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今年推荐的案例建昌古城都是疫情后旅游业最新一代的产品表述,是旅游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魏小安
古城古街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套清晰的逻辑体系:底层逻辑为产品逻辑,中层逻辑为市场逻辑,高层逻辑为投资逻辑,而顶层逻辑则是生活逻辑。建昌古城正是这一逻辑的成功体现,其在24个月内顺利落成,既合情合理又合规合法,项目内容丰富多样,更让我在度假期间感到十分满意。
戴学峰
建昌古城在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古城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在市场需求、古城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思路和做法。如建昌古城在保留古意元素(如古树、古路、斑驳石墙)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现代审美;注重融合古村的体量规模规制,保持了宜人的尺度感,维持了原有的邻里关系;每个房子都进行单独设计,且设计师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其中;保留大量原住民,使得古城充满人的文化和烟火气,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