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昌 品味建昌采风行”专辑作品之十二丨曹蓉:建昌,诗意栖居的古城
编者荐语: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篇章中,建昌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闪耀其中。行走西昌·品味建昌采风活动,我们邀请多位权威专家,知名作家,从历史考古、建筑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多个角度创作出系列文学作品,深度剖析建昌古城的前世今生。
以下文章来源于四川省直作家 ,作者听作家的声音
四川省直作家.
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 ,直属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在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旨在促进四川省省直作家文学事业发展,致力于加强文学交流,提供文学作品发表平台、推动精品文学创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文丨曹蓉
一座城,在等你
在人生的途中,我们都是行走的旅者。而前方,总有一座城,静静地伫立,在等你。
它或在跨越山海,跋涉千里的远方,或在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近处,等你,与它惊喜相逢。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池,在大河双岸的荒原上拔地而起,成为文明的象征和人们心中的庇护所。
所有古老的文明,都始于一个宏伟的起点——建城。
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城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那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也是我们诗意栖居的地方。
杜甫心中的城,是“花重”锦官城,让他望见“窗含西岭千秋雪”,发现这座雪山下的城池。
李白心中的城,是盛唐的长安,让他看见映照长安城的“一片月”。乐也长安,悲也长安。
沈从文心中的城,是蓝天清水的凤凰古城,雨中的老城墙,岸边的吊脚楼。他的边城是心灵的栖息地。
而雨果心中的城,是充满浪漫和神秘的巴黎。那飘荡在塞纳河上的教堂钟声,让他找到了灵感和故事。
海德格尔心中的城,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所有的追寻,所有的奔赴,不就是为了平静、从容、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吗?
我心中的那座城,是建昌古城。它以诗意的方式,栖居在月城的大地上。
推开一扇窗
每次去西昌,都是奔邛海而去。那像海一样的蓝色淡水湖,以及湖上的明月和渔舟,曾让多少人心向往之,也曾让我为之着迷。
而邛海旁边的那座古城,似乎已被人们遗忘。若不是此番专程去看古城,我甚至想不起,竟有一座城池在那里,孤独了千年。
下榻的民宿,在一条幽深的古巷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蜿蜒,领我穿过古色古香的院落,恍若步入了历史的转角处。来到阁楼上,我放下行李,一只手忍不住伸出去,轻轻推开雕花的木格窗,想要看看这座古城的模样。
窗外是古朴而宁谧的四合院,一棵高大的古树以挺拔的姿势,伸向一方湛蓝的天空。庭院中,一张石桌和几只石凳,仿佛在等一场邂逅。
夕阳缓缓西沉,将古铜色的光落在了青瓦覆盖的屋顶,层层叠叠的瓦片在光影中闪耀,仿佛古老的记忆在其中流转。四围的树木密集,遮挡了远处的山水,唯有眼前的青瓦白墙,静静地依附在时间的城郭里。
袁枚的诗不禁浮现心头:“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站在窗前,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古城的轮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又有夹杂着些许情怯,宛如久别的相思,即将迎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相会。
也许,古城就像一扇历史的窗户,等待着我来打开。
落在古城的光
华灯升起,我们一行人去逛古城。
五月的夜,天空逐渐被深蓝色笼罩。夜幕如墨,璀璨的灯火接替了日暮余晖,点亮了整座古城,宛若天上的星光落在了城上。
夜晚的古城一片静谧。只有偶尔传来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的几声鸟鸣,与远处行人踏在青石板上的跫音,在低低回响。时光在这里仿佛静止了。
想起木心的诗:“从前的日色、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座城吧?我好像回到了日色变慢的从前,脚步不由放慢了下来,想记住这座古城的寸寸流光。
众人皆急急忙忙朝城门涌去,而我走得很慢,渐渐落在了后面。一个人,不慌不忙,可以安静地打量这座古城的风貌。
我们都是城市的一名过客。终究,挥挥衣袖,匆匆别离。但是,我们来过,生命在此停留过,它就是故乡。
一个人走在建昌古城,穿行于青石铺就的宽街窄巷。我把这里当作回家,回到久别重逢的城——或许两千年前,或者几百年前,我曾来过这座古城吧。
建昌,即今天的西昌,坐落在广袤的安宁河谷之中,又名“西昌古城”。这座古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便在此设立了郡县。西汉时称建邛都,唐代设建昌府。明朝时期,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他的部将刘文秀主持修建了建昌古城,并更名为建昌卫。清朝时期,由于城址位于唐代建昌旧城的西边,因而改称为西昌县。六百多年来,这座明清古城经历了风雨沧桑,一度被岁月长河淡忘。
眼前是“涅槃重生”后的古城,竟美成了前世今生的模样。城市设计者独具匠心,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古城的风貌,保留了明清建筑的独特风格,延续了其传统的空间布局:“扇形城郭、十字为轴、直街曲巷”。它依山傍水,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从四条主要街道——北街、南街、仓街、府街,这些街道呈现出“十字交叉”的布局,三座城门守卫着各自的方向。
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中,青砖黛瓦勾勒出一幅幅古意悠远的画面。直街笔直如尺,曲巷如隐秘的长卷,交错纵横。东西护城河,宛如两条翠绿的玉带,环绕着整座城市,清澈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之中。那些古老遗址、石刻建筑、水井和岩画,在光影的笼罩下,满眼是画,满眼是诗。
这一刻,清凉的晚风轻轻拂过,街巷的墙边弥漫着花朵和古树的气息,我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
安宁河悄然地裂开芬芳的夜色,绕城潺潺流淌。清澈的小溪穿庭过户,闪烁着粼粼波光,从黛瓦红墙下蜿蜒而过,汨汨有声,仿佛是大自然在古城的呼吸。
我深深地吸了口气,一呼一吸间,古老的水流在心上缓缓流过,闪烁着远古的波光。
远望,高耸入云的四牌楼在灯光下煜煜生辉,如繁星闪烁,更显雄伟与瑰丽,令我想起飞阁流丹的滕王阁,竟有几分大唐的景象。
我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古城的街灯如悄然苏醒的明月,静静地悬挂在每一条曲折幽深的巷陌之上,皎洁地照在这片月城大地上。
建昌古城,自古有“月城”的美誉。我很早的时候就从“清风雅雨建昌月”的丽句中读出建昌月的美来。每个来到西昌的人,都期待目睹南丝路四川段上的“西康三绝”之一——皎皎的建昌月升起在月城上空,那迷人的景象。
此时,月亮还躲在泸山背后,羞答答不肯出来,街灯柔和的光晕从灯罩里溢出,如同月华洒落,给这座古城披上一层神秘的轻纱。
我的目光被一片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落所吸引,它们庄重而安静地立在街道两侧。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如同凤凰展翅欲飞,与这座古城一起重生。
一眼望去,雕梁画栋的门楼上,挑起了一盏盏灯笼。那暖黄色的光芒透过镂空的纸面,与摇曳的树影交织在一起,将青瓦红墙映照得斑驳陆离,有一种隔世之美,似乎在述说着无数个昨天的故事,那些沧桑变迁。
从一座古戏台经过,悬挂的“出将入相”门帘,如历史的幕布,静静地低垂着,仿佛随时准备再次拉开,重现一幕幕悲壮与辉煌。曲终人散,舞台的灯光已然熄灭,只留下几缕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闪烁,像是那些已经远去的英雄豪杰在夜空中留下的点点星光。
穿过青砖小巷,我悠然地抵达了繁华的十字大街。街道上灯火通明,霓虹灯放射出绚丽的色彩,各色招牌在黑夜中竞相斗艳,沿街的商铺张灯结彩,色彩艳丽的彝族漆器、精美的景绣,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引人驻足。
远处,烧烤店的香气随风飘散,那是“西昌火盆烧烤”特有的醇厚味道,它刺激着味蕾,也唤醒了夜的活力,使街头巷尾弥漫着浓厚的烟火气息。
一位彝家女子戴着头帕,身着曳地的霓彩彝裳,轻盈地从我身旁飘过。她是不是正踏着夜色,赴一场浪漫而神秘的约会?或许,在月华如水的夜晚,城墙之上,正有某位青年翘首以盼,等待着那位心爱的彝家姑娘的到来。这时,寂静的夜空,传来悠扬深情的歌声,好似这场约会的美丽序曲,为这古城之夜增添了几分风情与诗意。
站在古街上,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眼前的景象,既有繁华热闹的一面,也有宁静深远的一角。历史与现代,古朴与时尚,诗意与烟火,在青砖古街中交织成画,展现了这座古城的活力和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不禁沉浸在岁月的深处,感受时光的流转与生活的美学。
夜色渐浓,我小心地踩着青石路,慢慢地走着。
脚下的石板表面凹凸不平,看起来粗糙而原始,每一步的行走都伴随着轻微的磕绊,甚至让脚底感受到些许生疼。然而,我却喜欢这样的青石路。
虽然不能像在平坦道路上那样轻盈自如,我却深感这趟旅程带来的独特体验。每一步踏在粗粝的青石上,仿佛与我的心灵共鸣,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古城历史的紧密联系。这些青石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静静地躺卧在那里,无言地等着旅行者的探索与走过。
时光逆回,建昌古城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蜀滇咽喉”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通往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
在我的脚下,一条幽幽的青石路静静地延伸,犹如一条绵长的古老丝带,在夜幕下泛起淡淡的微光。那青石路面上斑驳的痕迹,那细小的微坑,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我不禁思索,两千多年以前,这些青石就一直在那里吧?它们保有着原始的质朴,沿着蜀地古道纵横延伸,连接着那条向南的丝绸之路。我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马蹄声和商旅的吆喝声,仿佛看见背夫杵着拐杖,背着沉重的茶包,艰难地踏过粗粝的石板路,留下斑斑杖痕。他们用双脚和车马开辟出的丝绸之路,至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在那一瞬间,我深深体会到,古城设计者铺设青石路时的用心。这些青石路看似并不光滑平整,却巧妙地保存了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记忆。那是对历史的敬仰,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同时承载着对美、对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这些青石路,不仅是通往古城的道路,更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我的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感动与敬意。
或许,这些粗犷朴素的青石路,也在默默提醒我们,不要匆忙赶路,忙于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喧嚣世界。让脚步慢下来,停下来,倾听风吹过路边的花草,别忘记脚下的路和风景。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诗意,安放浮躁的心。
我正沉思间,下雨了。街上的行人纷纷四散躲雨,我也急忙跑到屋檐下避雨。
街巷侵染在夜色和烟雨中,雨滴敲击着青石路,泛起一片幽静的雨光。夜幕下的灯笼被蒙上湿漉漉的雨雾,仿佛是黑夜中散落的明珠,将整座古城包裹在清透而神秘的雨光里,展现一幅梦幻般的雨意画卷。
未携伞具,我安然伫立于檐下,任由斜斜飘洒的雨丝拂过我的面庞。那丝丝清凉的触感,化作一首湿润的古诗,随风悄然潜入我的心底,使我心境变得澄澈而温润。
雨势渐渐缓和,我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毅然决然地冲入了这如烟如雾的夜雨中,朝古城那座巍峨的城门奔去。
我来到了大通门。
一眼望见,夜色下巍然的大通门,雄姿凌厉。细雨如丝,在灯光的映衬下,将这座古老的城门笼罩在一层朦胧的幻影之中。
大通门矗立于古城的南方,是四大城门之一。古老的城门在雨夜中显得格外雄伟和威严,多了几分稳重和深沉。高耸的城墙上,烽火已然不再燃烧,但大通门依旧守望着这座百年城池的每一个角落。它像一位身披金甲的戍边勇士,稳稳地镇守在古城的南方。每一滴雨,恰是岁月的注脚,圈点着它的风云历史。
我缓缓步进青砖门洞。里面灯光摇曳,在石壁上投下斑斓的光影,仿佛历史的碎片在眼前跳跃。我抬头望去,只见高高隆起的穹顶如伞如盖,在灯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一片金色的光辉,有一种宫殿般的庄严神圣。
穿过大通门的门洞,仿佛走进了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步入其中,时间仿佛被拉长,过去和现在在这一刻交汇。在这神秘的门洞中,似乎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声,仿佛耳畔回荡着运载丝绸、茶叶、瓷器的马匹的蹄声,将我带入一个穿越时空的丝路之旅。
我突然想穿上明代女子的服饰,身着一袭月白色的襦裙,手提一盏纸灯笼,缓步踏上幽长的青石板路,穿过巍峨的城门,登上高耸的城楼。在那里,我迎接满载而归的商贾和凯旋归来的英勇将士,聆听历史的回响在耳边低语。
在明朝的古城,是否也如今天一样宏伟壮丽呢?
当我穿过灯火辉煌的门洞尽头,站在大通门的城墙之下,眼前的景象令我瞬间屏息。
我抬头仰望,大通楼静静伫立在城墙上,巍峨入云。厚重的城墙,在细雨和灯火的光影里,更显得庄严肃穆,仿佛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更为夺人心魄的是,肃穆庄凝的城墙之上,竟奇迹般地长出一棵巨大的黄葛树。它苍劲的身姿如同历史的见证者,盘根错节,紧紧依附着城墙,似在诉说着千年的岁月与沧桑。一抹斜斜的灯光,如金色的绸带穿透茂密的枝叶,拓在了斑驳陆离的砖壁上,柔和地描摹出黄葛树青褐色的树干和碧绿的叶子,形成一幅天然的浮雕,栩栩如生。
当我伸手触摸遒劲的树根时,指尖轻轻地探索,我能感受到它们粗壮的质感,每一处细微的纹理和交错的树根,仿佛是大地深处的一条条生命脉络,不由得感叹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这座历经风雨的古城,能够跨越千年时光,经历朝代的更迭和战火的洗礼而屹立不倒,或许正因为它与黄葛树一样,拥有相似的生命力。
雨停了,我继续朝前走去,心里暗喜,也许会看见建昌月吧?
登上高台,这里是俯瞰古城夜景的绝佳之处。
白日和黄昏是古城故事的章节,夜晚便是它全部剧情的高潮,仿佛银河哗啦地倾泻到了人间,一片粲然。
一轮硕大的明月缓缓升起,如银色的玉盘,莹莹然镶嵌在墨蓝色的夜空,刚好悬挂在大通楼飞檐翘角的上方,将澄澈明亮的清辉洒满山川大地,一片祥和宁静。
“终于又见建昌月了。”我在心里感叹。
这里属于高原气候,海拔高,纬度低,天空清朗无垠。四周青山环绕,邛海烟波浩渺。每当夜幕降临,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便会盈盈升起,月光分外明亮,月色格外迷人。司马相如曾写下了“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佳句,为建昌月赋予了绝美的诗意,成为了这座古城最为璀璨的文化符号。
眼前那如银如玉的月辉,似乎将满天星光映衬得稍显暗淡,而地上绚丽的街灯,又好像夺走了月亮的光芒。或许,月光和星光与银河一起倾泻下来,照亮了大地。而地上的街灯,变成了天上的星月和银河吧。
我难以分辨,到底是月亮点亮了古城的街灯,还是大通楼挑起了一盏月亮和满天星河?
我凝视着夜色下的古城,沉浸于梦幻般的世界。星辰与明月,银河与灯火,它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却又共同构成了这美丽而神秘的夜空画卷。
站在高台上眺望,建昌古城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折扇,扇面开阔,尽显古韵悠长。城墙蜿蜒,犹如一道岁月的弧线,围就出一方静谧的扇形天地。
古城三门,建平、大通、安定,似三大金刚,沉雄地伫立在南北东。城楼上,金碧辉煌的楼阁在月光和灯光的映照下,犹如天上的琼楼玉宇,华丽夺目。
在银辉洒落的月夜,城墙之上,彩灯如织,犹如一条逶迤的巨龙,身披斑斓的鳞甲,卧在古城山水之间。那些灯火,忽明忽暗,又似星星散落在黛青色的绸帐上,恍惚间让人穿越回了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往古。
城墙之外,东面的怀远河与西边的宁远河,这两条蓝绸似的天然护城河,静静地绕城流淌。河水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蓝色的粼粼波光,宛如牵牛星与织女星在银河相对,一个在河西,一个在河东,仿佛倾诉着一段相隔千年的坚贞爱情。
我凝神远眺,邛海的湖面上一处处的光群,忽明忽灭,恍若繁星在闪烁,又像一面澄明的镜子,倒映着聚集的群星。夜色中的群山,在跃动的光群间若隐若现,峻拔的轮廓,像一位沉默的巨人,与城墙一起护卫着这座古城。
在此刻,月光、星光、灯光、波光,以及日光和雨光,交相辉映,化作道道光影,诗意地落在古城之上,朝我的心头倾泻了下来。
一座城,因为有了光,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灵魂得以诗意地栖居。
行走在城墙上
读懂一座城,必然要在它的城墙上走一走。
正如未曾登上长城,无法体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气魄一样;没有漫步于西安城墙,难以真正感受这座古都的历史文脉和兴亡盛衰。
城墙,是一部用青砖砌成的厚重史书,一块砖叠一块砖,码着被岁月泛黄的汉字,方方正正,摆放在山环水抱的城郭中,让旅行者带着心灵去披览和注释。
城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在中国人的心中庄严地存在着。
城墙是一座城市的骨骼,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界限,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到建昌古城,城墙是不可不去的地方。
晨曦微熹,古街深巷仍在睡梦中,静得仿佛能听见时间的呼吸。
我独自一人朝城墙走去。
昨夜,众多的文人雅士都去了城墙上欣赏夜景,而我因为被古街深巷吸引住,未能赶上,这成了我心中的遗憾。于是,我与同行作家杨明强相约,决定在次日清晨一起登城墙。
人生的旅途中,有些风景可以错过,而有些风景一旦错过,便成了永远的遗憾。
踏着清寂的青石板路,脚步拂过街巷石墙下蔓生的花丛,我的心里有一种隐隐的兴奋和期待。转角处,惊喜望见大通门矗立在淡青色的天空下,似乎那飞檐上还有几颗残星未曾退去。
在大通门的左侧,是一道通往城墙的朱门。杨先一步到了那里,正微笑着站在门口等我。
我拾级而上,脚步涉过那道朱红色门槛的刹那,一眼瞥见城墙的一隅,仿佛一条古老的脉络,向前无尽地延伸。忽然觉得,自己将要穿越到那遥远的古代,心中猛然激动。只是不知道,我会是置身在平原广泽或烽火连天的秦皇汉武,还是回到城阙宏开或横骋疆场的唐宋明清?无论哪种可能,都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想象。
我与杨一起朝城墙上缓缓走去。
雨后的天空蔓延出一种干净的天青色,万里无云。柔和的晨光洒在城墙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宛如一本尘封已久的的线装古籍,晾晒在那里,等待过往的行者翻阅。
微凉的风,轻轻掀起我的长发。我举袂迎风,足下的青石响起的跫音,似乎是古昔守边的将士那赳赳走来的步伐声。走在城墙之上,我恍然觉得自己正在穿越一段历史,走在千古的风里。
城墙绵延不绝,链接着大通和安定城门。在城墙上行走,仿佛一直走不到尽头,似乎可以从现在走到百千年前的古代。踏在这被完好保存的古老石砖上,我仿佛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岁月与历史,庄严而厚重。
在城墙之上漫步,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体验。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痕迹上,每一眼所见都触摸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城墙在今天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我们重拾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更是一次深刻的回溯与精神的探索。
站在城墙上,古城的全貌在晨光中清晰地浮现。怀远河和宁远河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沿着城墙脚下蜿蜒而过,穿越城池,宛如从汉唐而来,从大明的天空下浩浩荡荡而来。
而此刻,它就在我的脚下。原来历史并不遥远,也没有消失。
我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护城河,城墙还在吗?这座古城还在吗?
古城前临邛海。这一刻,湛蓝无垠的湖面,宛如一方宝镜,把天青色的天空映成了湛蓝,宁静而安详。在它的侧畔,黛青色的泸山巍然地矗立着,山体线条刚毅,峰峦叠嶂,像一位威武的将军,身披绿色的战袍,与城墙和护城河一起守护着美丽的古城。
寂静的晨曦中,城墙下青瓦连成的灰街乌巷,像青衣女子层层叠叠的云鬓,堆叠成一个青灰色的红尘世界,安静地栖息在时光深处。鼓楼、城门、戏台、寺观,以及四合院雕花的门楣,古铜色的门环,清冽的古井,酷似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放在了岁月密封的青瓦之下,让我瞬间穿越到青瓦伴炊烟、白马踏青石的那年那月。
古城的城墙,最早始于汉代。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设立邛都并开始修筑城墙。唐代时期,西昌设立了嶲州都督府,为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唐太宗李世民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嶲州城。城呈正方形,部分城墙有所损毁,余皆完整。
到了明朝,西昌改设建昌卫,建昌古城便重建在嶲州城的西北角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明代的城墙,它从最初的泥土夯筑变为砖石结构,在600多年的历史中屹立。
历经战火和风雨洗礼,东墙和南墙在清末被东河冲毁,已经消失殆尽。西墙和北墙则已破败不堪,只剩下断壁残垣,在斜阳下孤立。
在我眼前展现的是“重生”后的建昌古城和它的城墙。经过现代建筑师的改造,四座曾经被废弃或凋敝的古老城门,惊艳重现,且还原了一千多米长的明城墙原貌,像一把展开的折扇,留住了以为永远回不去的风景,建昌的历史和记忆重新被找回来了。
从大通门走到安定门城楼前,城墙在我的脚下盘桓伸展,女墙垛口、炮台、城楼和瓮城,安静地肃立在时光中。眼前的城墙,不见了漫天的烽烟,失去了昔日的锋芒,停止了声震如雷的呐喊和鼓鸣,我还能触摸到什么吗?
城在,城墙在,历史就在。
我把手放在冰凉的石砖上,轻轻贴着墙,想起贺兰山下的岩石上,曾印着一位十七八岁古代女子的手印。她触摸到的是什么呢?我无从知道。而这一刻,我手抚的砌石,却分明触摸到它古老的苍颜,留下的历史余温。贴耳倾听,每一块青砖,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心跳,似能捕捉到战马坚硬的铁蹄和重器叩在甬道上的声音,窥见不可一世的王者征服四方的背影,与那些保卫疆土的赳赳武将,连同波澜壮阔的画面,如记忆一般印在墙壁上。
在石块的缝隙中,藏匿着文明的印记。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每一道痕迹都铭刻着历史的光影和斑斑驳驳的故事。
想起一个人,司马相如,一代风流才子,汉赋大家,却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才能,一手打通了灵关道,助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拓边守疆,开辟出闪耀青史的“南丝绸之路”的西南通道。
如果司马相如也站在这座“邛都”城墙上,这一刻,他会沉浸在怎样的思绪中呢?
举目望去,天宇辽阔无边。城墙之上,这位出使西南夷的中郎将高高地站立着。我想他一定身着缟白的丝绸长袍,身材修长挺拔,手握一柄宝剑,浑身上下散发英武的气息,仿佛是站在历史和传奇的交汇点上。
清晨的风吹起他的飘飘衣带,金色的晨光洒在他的身上,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这一刻,他或许在思考如何开拓边疆、建立功业;或者在谋划如何平息蜀地百姓的疾苦;又或者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行动会给民众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他在思考华夏文明如何与世界互通互融,建立商贸往来。
连日来建节往使,奔波于高山大壑之间,他忽然觉得一阵寂寞涌上心头,不禁思念自己的心上人。
这一刻,几位侍卫仿佛懂他的心事,在他的面前安放了一张古琴。
他坐在城墙上,再一次弹起了那首名传天下的曲子《凤求凰》。琴音悠扬而深情,不绝如缕。护城河潺潺地流淌,一切安静了下来,时间为之停滞。不知道,远在成都琴台的蜀中才女卓文君,可曾听见夫君的琴声呼唤?
自从离开蜀郡成都,与妻分别,肩负开拓西南夷的使命,披星戴月来到这荒凉之地,他许久没有这样安静过。
想起与文君琴瑟和谐、当垆涤器的欢愉,心中涌起无尽的温情与怀念。想起相如作赋,文君以“但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告白回应,那些日子是多么恩爱缠绵、幸福美满。如今,独坐城墙上,寂寞与思念在琴音中化为悠悠长叹,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想起因唐蒙拓边而致巴蜀百姓怨声载道,民生凋敝,他不由心中一痛,更加感受到自己此番临危受命,肩上的责任何其重大。一切的开疆拓土,一切的车马征尘,一切的别离聚散,其实不都是为了千门万户的安宁和天下的太平吗?他明白,只有承载起这沉重的使命,才能不负百姓的期盼,不负自己心中的信念。
此时,一篇宏文大赋在胸中顿然而生。他提笔写下了《难蜀父老书》,文字铿锵,情感真挚,与他前次出使巴蜀所撰的《喻巴蜀檄》遥相呼应,成为两篇传世名作。
司马长卿以他的赋文、才华、智慧和对人文的深刻关怀,不仅说服了巴蜀父老,也征服了西南诸夷。最终,他修建了通往西南夷的“灵关道”,直通邛城至笮城(今西昌一带)。通过推行怀柔政策,包括商贸交流和友好的移民安置,他成功将西南夷各族纳入大汉疆域,并打通了“南丝绸之路”的商贸西线。
从此,西南地区无战事,商贾络绎不绝,汉、藏、彝等各民族的人们在此汇聚,岁月静好。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故事流传千古,而他凭借气象万千的赋文,成功安抚西南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我坐在大通楼的阶梯上,缅想了许久。忽然想,我如果遇见司马相如,他会对我说什么呢?“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一定是这句吧?
月亮从邛池的水面缓缓升起,清澈而空明,照亮了整个天空。宁静、祥和、澄明的景象,一清如水的静美与安宁的生活,不就是诗人的憧憬和期待吗?不就是现实的美好写照吗?
不远处,杨站在城墙垛口,举着相机,专注地将风景定格在他的镜头里。
而我把风景和历史一一归拢,装进了心中。
无论在镜头里,还是在心中,一座城墙的存在,足以让我们留驻“永恒”。
我起身绕过城楼,继续朝前走去。
在城墙上,无须车马,无须奔跑,自然地让你慢下来,步步细走。
正因为慢,才能保有悠闲的心情,与内心对话,感受眼前的风景与过往的历史。在这里,我们的生命获得了诗和远方。
当初的人类祖先,摇摇晃晃、踉踉跄跄之时,吃力地直立起来,用双脚迈出了直立行走的第一步。从此,他们抛弃了四肢爬行,正式成为了行走的“人类”。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以自身的创造力,相继发明了更多代步的交通工具。生活变得快捷,充满紧张的快节奏。然而,我们却忘记了让脚步放慢,让心灵放慢,也忘记了行走的美学和步调的急缓。
因此,才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对宁静自由生活的热爱。也因此,才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慢走”,而见到南山的美。
缓慢地走,回到人类行走的原点,返璞归真,给自己的心灵腾出悠闲的空间,才能容纳更多的风景,让生命的长度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拓展无尽的丰盈和诗意。
快不一定看到美,有时候慢下来才能寻找到美。
这一刻,慢慢地走在城墙上,隔绝了车马的喧嚣,我的心灵靠近头顶的蓝色晴空,靠近青瓦之下清澈的河流和苍郁的古树,靠近城墙外那重峦叠翠的远山,那沐浴在晨光中充满希望的大地。
回去的路上,一次次回眸,初升的旭日将万缕光辉洒落城墙上,为它披上了一层亘古的光芒。巍峨的城墙宛如一位静默的守望者,矗立在岁月的河流中。我看见了这座古城的坚韧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也看见了诗意在这片大地上生长和繁荣。
作者简介
曹蓉,成都人。冰心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市成华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西北大学中国散文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网宣智库成员。原四川人民出版社西部旅游杂志社常务副总编。
著有长篇畅销小说《栀子花开》、散文集《那边的香巴拉》《赴一场人神之恋的爱情》《流浪的云》《月亮的鞭子》、长篇人物传记《我是中国人》《雪源大师传奇》《高道李真果》《薛永新传》《李耀亨传》等十余部作品,以及科普儿童文学系列作品《土豆娃逃生记》和影视剧本等。作品获“冰心散文奖”“四川文学奖”“四川散文奖”“丝路散文奖”“海内外散文与旅游文学传播奖”及微电影最佳作品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