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沉睡”到“新生”,九朝南溪的传奇之旅
2024-08-01 11:10:38
在四川宜宾南溪区的长江边,屹立着一座见证了千余年岁月变迁的古代城池防御工事——南溪古城墙。这是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随着宜宾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推进,九朝南溪即将迎来“蝶变新生”。

变迁与沉淀

南溪城最初名曰“奋戎”城,始建于唐禧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当时县城所在之处称作“仙源坝”。长江北岸的仙源坝矗立起一座土城墙,那时它满是烽火硝烟之气,尚无市井烟火之味。
图片
南溪城池图
北宋乾德年间,南溪县治所从长江北岸涪溪口迁至奋戎城,这座城市由此迎来重大历史转折,逐渐充满市井烟火气。然而,战争与水患的威胁从未消散,脆弱的土城墙频繁遭损。直至明代天顺年间,时任南溪知县的邓寿椿毫不犹豫地捐献养廉银,当地绅士也纷纷慷慨解囊,土城墙终被改建为坚固的石头城墙,数百年土城墙的历史至此终结。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古榕树,似乎在默默铭记这位好官。
图片
南溪城墙
时光飞逝,朝代更迭。清代历任南溪知县持续对城墙进行增高、加固和修补。乾隆盛世时,全国兴起修筑城池热潮,南溪也不例外。乾隆元年(1736 年)、十二年(1747 年),尤其是二十九年(1764 年),时任知县的崔光仪大规模动工,将原有的七道城门增至九道,同时增高加固城墙、增添垛口,城周达 3 公里多。九座城楼焕然一新,飞檐翼角,为雄伟的城楼增添灵动韵味。此次城市改造,首次构建了南溪古城从唐至清数百年的完整布局,成就了“五水抱龙城,九门迎青山”的独特景观,极具山水城市景观美学价值。此后直至清末,城市虽有变化,但总体幅度不大,主要是在城墙上增设炮台及进行粘连修补加固。
图片
南溪文明门
南溪原本有九道城门,分别为望瀛门、萃金门、文明门、广福门、锦江门、服远门、迎恩门、凤翔门、皇都门。这九道城门的精妙布局与五水完美融合、和谐统一,形成了“五水抱龙城,九门迎青山”的南溪城池独特的“得水为上”的城市“易象符号”,寄托着古人对城市安全保障、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
图片
南溪城墙一角
如今,现存的临江古城墙呈东西走向,城墙、城基保存相对完整的约 1100 多米,以明代竖砌石城墙为主,西段有部分土筑、砖砌城墙及马道,清代、民国多次增修培补。完好留存的“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三座古城楼,成为南溪人的骄傲。其中,与古城墙相连的“文明门”城楼,享有“万里长江第一门”的美誉,是古城南溪的象征。南溪古城墙为研究我国古代城池防御工事、水利防洪设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3 年,南溪城墙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与焕活

2022年12月31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消息,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年)》获批复。宜宾市历史城区包括宜宾历史城区以及南溪历史城区。其中,宜宾历史城区面积为211公顷,南溪历史城区面积为190公顷。
《保护规划》指出保护宜宾“双城三镇、长江串联”的整体格局和传统景观,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及周边建筑高度和景观视廊,有序疏解人口密度,优化交通系统,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综合防灾体系。要加强对城市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系统保护。
图片
南溪临江图景
华采堂企业凭借其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方面的卓越能力,负责南溪古城升级改造的总体设计工作,涵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业态设计、灯光设计等领域。将遵循在不改变与历史文化名城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原则,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以及公众的时代记忆,实现永久传承。
图片
南溪更新保护区域俯视图
华采堂企业以其国内外知名的策划、规划、建筑设计和运营大师团队,引领着当今国内前沿的东方美学意境与西方建筑规划理念融合之道,先后打造的李庄古镇、建昌古城、尘埃落定文化旅游城等一系列作品,对文旅行业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南溪古城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也将继续伴随我们走向未来,期待在华采堂企业的努力下焕活昨日之传奇。
图片